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活动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2-11-22  发布者:admin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 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 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弓f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弓I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2)

1、问:什么是肠道病毒71感染性疾病?

答: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弓I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弓l起死亡。

  

2、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iJ,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答: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弓I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4、问: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i;t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5、fq: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送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6、问: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7、问: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8、问: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专家答: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手足口病的防治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口、臀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7、9、1 0、1 6型和B组2、5、1 3型,肠道病毒71型7Y,及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合并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诊断: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约4~1 0天,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治疗原则: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

    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本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幼儿园、学校、家庭等如何有效防范手足口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专家建议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如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在全省各级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在有病例发生的城市充分发挥各级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6、在有病例发生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妇女和计生干部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7、在流行季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电视字幕、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专家热线等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宣传和防治动态的新闻报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根据群众需要,开发出折页、宣传画、爱心提示卡等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托幼机构和广大群众手中。

    9、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城乡居民讲卫生、除陋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手足口病(EV71感染)常用消毒方法

    1、灭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2、饮用水:用卜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3、垃圾:用1 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4、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或用0.3 oA过氧乙酸作用6 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5、食、饮具:用2 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6、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 20分钟。

    7、人畜粪便:可采用高温堆肥等方式无害化处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

    8、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 0分钟。

    9、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10、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200毫升/平方米;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附件3-1:

3-3.手足口病防治问答

预防手足口病宣传要点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  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

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  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  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9、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10、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11、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附件3-2:

    小学及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要点问答

    1、何谓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弓|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弓{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弓I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 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 6、4、5、9、1 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 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 6型(Cox A1 6)和肠道病毒7 1型(gv7 1)最为常见。

    2、小儿患手足口病后有哪些症状?

    答: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 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弓I起死亡。

    3、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答:人群对弓I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弓I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4、在学校、幼托机构内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答:学校、幼托机构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要由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一旦怀疑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

  ②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③学校和幼托机构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幼托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对住校学生及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j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

    ⑤应立即动员家长对,e,JL进行医院或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5、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答: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附件3-3:

手足口病防治问答

    1、问:什么是肠道病毒7 1感染性疾病?

    答:肠道病毒7 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 1,常弓l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弓i起死亡。

    2、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问: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答: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弓I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5、问: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 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6、问: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7、问: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8、问: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9、问: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专家答: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

    (疾控、医疗部门培训参考资料)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 seas 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弓i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弓I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弓I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 rus)A1 6型(Cox A1 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 rus 71.EV 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  道,1 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 959年提出HFMD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 6型,手足口病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2 0世纪7 0年代初,1 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t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 97 3年、1 986年和1 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 0世纪7 o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弓l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

    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

    和。该国1 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弓I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 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 97 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 711弓I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

.    1 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l 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 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弓f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病程仅2天,1 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 1 7%肢软瘫,1 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 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1 98 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弓i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 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弓l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 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 06病例,重症病人4 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粪便约3-5周。

    (二)传播途径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粪一口传播途径为主。主要是由于人接触了被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疱疹液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疱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以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力,通常以发病后一周传染力最强。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一。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弓l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与显形感染之比约为1 00:1。感染后对同型病毒产生牢固的免疫力,不同型别病毒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而,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L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占发病数9 0%以上。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 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hl 6弓I起。

    (四)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1=I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家庭散发(通常一家一个病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nt-I'=l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病原学

    弓l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 6、4、5、7、9、1 0型,CoxB组的2、5、1 3型,以及EV71型,其中以CoxAl 6及EV71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 5%酒精、5%来苏不能将其杀灭。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或5 6。C 30分钟都能将其灭活。l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一20"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11I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hl 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五、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NRC-5)分离Coxhl 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l-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 o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g/ml的5一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弓f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六、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工作,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三)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四)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春夏季肠道病毒感染防控和救治知识培训和健康宣教工作,最大限度阻止疾病蔓延。

    (五)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必须坚持做好每日晨检工作和因病缺勤病因排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有发热、皮疹、疱疹(主要部位,口腔、手足、臀部)等疑似的患儿,要迅速做好离校、离园的工作,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并报告相关部门。同时对患儿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做好教室、食堂、卫生间等消毒处理工作;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六)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七)家长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大力提倡和培养儿童“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ft好卫la>---I惯,改变不良的卫生行为,积极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确保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