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论文 >

课堂教学-教育的灵魂所在——浅谈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观

发布时间:2012-12-07  发布者:admin

 

课堂教学-教育的灵魂所在

——浅谈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观

    课堂是什么?在许多人的头脑中,这可能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不需要问,也不值得问。课堂的确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的,这种“貌不惊人”和“见多不怪”常使得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内涵的深刻挖掘。然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的。

    在个性化教学观的支配下,中小学课堂至少应逐渐体现也这样一些变化: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实事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远离于现实,而在课下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锻炼的。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性,学生在校5天培养起的点点道德修养,在2天的休息日中,很快就被社会不良习气吞噬,德育教育成果最终体现为0,出现我们常常所说的“5+2=0”的现象;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凡此种种,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和数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如果认同这种看法的话,我们的教师也需要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课堂上,给了学生以尊严吗?给了学生以活力施展的空间吗?给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吗?

    大概我们的教师大多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只要你对换学生控制得越多,钳制得越死,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我们灌输给他们这样或那样的知识,他们日后就会乐意去自行探索外部的世界,主动地获取知识。大概我们的教师大多都会同意这种观点;在知识的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做得来的记得牢;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依此来衡量我们现在的课堂,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道理却被教师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很少有自己活动的余地,很少有自己的一份天地。没有了自主,缺少了选择,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学校中,在课堂里存在的?这样的问题也许是教师很少主动去探寻的。在课堂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群体,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由于教师是“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且在年龄上要长于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优势群体,而学生“知者少”、“闻者寡”,且在年龄上要幼于教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弱势群体。两个群体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存状况大相径庭。在课堂上,由他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以他的是非来衡量判断学生的是非,以他的标准作为所有学生的行为标准。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生存方式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作为一个优势群体,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有可能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行为来替代学生的行为,忽略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所作所为。

    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可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在我国,过于注重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强调人与人之间各有其伦理归属的习俗,使得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显得步履维艰。课堂上也出问题,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应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责怪学生太不听话。教学既然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然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因此,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动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